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由国家科技部、*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新药筛选中心。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拥有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基本骨干的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技术力量涵盖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等多种学科。实验大楼符合国际GLP规范,配置了一批包括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系统、细胞扫描成像仪、样品和测试数据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目标是瞄准国际新药创制的前沿方向,按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采用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新药筛选体系,促进新药筛选研究工作的开展,加速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心的重点筛选和研究领域为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包括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的原创药物
提供各类样品筛选服务
提供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和咨询服务
建立各类先进的药物筛选模型
研究应用高通量和高内涵筛选技术
建设国家化合物样品库
模型建立部
生命科学的较新研究成果阐明了许多生物大分子如酶、受体和离子通道等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药物发现方法,使之成为药物筛选的主要靶标。迄今已确证的药物作用靶点有500余个,其中45%为受体,28%为酶,5%为离子通道。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数百上千个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分子靶点将被揭示,并将被开发成为药物筛选的新模型。该部门以改变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落后面貌为使命,紧密跟踪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较新进展,围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确定关键分子靶点,建立各种先进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的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模型,通过实施大规模随机筛选和后继研究,从中发现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相应的药物筛选技术平台。样品制备部和样品信息部
为了保护、整合、研究和发掘我国药用资源和满足高通量药物筛选业务的需求,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设立样品制备部和样品信息部,负责建设国家化合物样品库。这两个部门的主要任务包括:系统地采集各类药用植物,应用标准化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制备提取物样品,建立药用植物标本、采集地点、时间及民间药用经验等信息数据库;通过合作,系统地开展微生物发酵提取物制备及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在国内外收集、选购人工合成和天然纯化合物,并建立相应的样品数据库;基于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之结果,探索从活性提取部位发现“苗头”化合物的方法及技术,或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改造;运用LC-MS、UV和IR等在线技术和相应的数据信息,快速鉴定提取物中未知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采用国际通用的ActivityBase软件系统,配以条型码技术,对化合物样品库及高通量筛选产生的“海量”测试数据进行信息管理,确保筛选体系的高效运作。
药物筛选部
药物筛选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高通量和高内涵筛选技术,以自建或引进的药物筛选模型为基础,发展和完善以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为初筛,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模型为复筛的药物筛选体系,为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提供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服务及药物筛选技术平台。药物筛选部拥有包括Biomek?FX自动化移液装置、EnVision?多通道读板仪、ArrayScan?和KineticScan?细胞成像系统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数据处理软件,用于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为了实现技术集成,该部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引进的方式展开筛选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型检测手段的应用。根据酶、受体和离子通道的不同特性,建立高效、快速、价廉、重现性好的均相检测技术,从而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强化了自动化操作并扩大了筛选通量。通过定期对各种筛选模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使筛选业务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送样者的利益通过实施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和“保密协议”等予以充分保护。
理事会
(一)依据国家卫生、药品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中医、中医中药结合、中西医结合以及民族医疗医药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二)根据各类卫生技术准则和中医药自身特点,拟定中医医疗、保健、中药、护理等有关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和医疗、保健、护理等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并监督实施;参加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执业中药师资格标准。(三)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拟定各类中医医疗、保健等机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四)对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依据有关规定在中医行业推行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五)研究和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拟定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研究机构。(六)研究和指导藏医、蒙医、维医等各民族医疗医药工作;组织各民族医疗医药的理论、医术、药物的发掘、整 理、总结和提高;拟定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各民族医疗、医药机构。(七)拟定和组织实施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组织重大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奖励、推广和保密工作。(八)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组织拟定和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对中医药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并在教育及实践中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九)组织拟定中医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并监督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敬业爱岗宣传,提高中医行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十)指导与协调中医药对外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推进中医药科学的国际传播。(十一)按规定权限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有关办公事务、人事管理和党群工作;联系相关中医药社会团体。(十二)承办国务院及卫生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一、办公室(财务司)
1、综合协调局机关日常政务,制定局机关工作制度;2、负责会议组织、领导批示和重要政务工作的督办、秘书事务、文电处理、档案管理、机要、保密、信访、值班、保卫等工作;3、负责组织协调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4、研究拟定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与协调中医资源配置;5、编制部门预算;组织拟定中医机构建设、装备标准;6、负责局机关、直属单位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7、负责新闻宣传、报刊管理工作;8、组织协调机关电子政务和信息统计工作;9、组织协调扶贫、援藏工作。
二、人事教育司
1、研究、实施中医药人才兴业战略;2、研究制订中医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3、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工资、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4、拟订、完善并组织实施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定标准;5、指导中医医疗机构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6、负责组织机关、直属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指导协调全国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工作;7、联系有关中医药社会团体。8、组织拟订和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中医药人员终身教育制度;9、管理、指导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10、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及相关专业标准;11、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12、配合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指导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13、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的工作。
三、政策法规与监督司
1、根据国家卫生、药品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2、组织中医药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3、研究提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4、组织研究中医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5、研究起草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规章、草案;6、组织制定规范性文件;7、组织协调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工作;8、负责行政复议、应诉工作。9、综合管理中医药监督工作并依法组织实施;10、负责拟订中医药监督工作规范、程序和有关规章制度;11、对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12、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护理等人员的执业资格标准;13、监督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14、指导并监督中医医疗广告的审查工作;15、监督管理医学气功活动和按照中医理论研制的药膳;16、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办理相关案件的查处工作,并进行相关的执法检查。
四、医政司
1、参与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2、指导和组织实施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协调组织对农村中医药的支援工作;3、负责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4、组织实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重大疾病工作;5、组织拟订和实施有关中医医疗服务的管理规定、服务规范;6、完善和实施中医医疗机构、执业人员的准入标准;7、组织拟订中医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8、管理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对其他医疗机构中的中医业务进行指导;9、研究、规范中医医疗机构中的药事管理工作;
五、科技司
1、拟订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指导中医药科研机构的改革工作;3、组织、参与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4、参与指导与协调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建设;5、负责中医药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6、负责组织中医药新技术评价;7、指导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8、负责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捐献工作;9、组织和指导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工作;10、参与相关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工作;11、负责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工作;12、组织、指导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的科研工作。
六、国际合作司
1、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2、研究国际中医药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3、组织和指导中医药对外双边、多边及民间交流与合作;4、指导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5、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际中医药经济、技术合作;6、组织协调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7、承办局机关的外事工作。8、指导各民族医医疗医药工作,组织拟订并逐步完善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七、直属机关党委
1、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2、组织党的宣传、组织、统战、维护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党校培训工作;3、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工作;4、与干部管理;5、办局机关党委、纪委、审计室的有关日常工作。
1、局长:王国强,男,汉族,籍贯安徽安庆,1955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1年参加工作,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连任卫生员。1973年加入*共产党。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作,1983年到国家计生委工作。历任副处级秘书、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计划财务司司长。1990年在日本厚生省国立公共卫生学院留学做客座研究员,1999年在河南省焦作市挂职任市委副书记。2000年12月任国家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3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2003年9月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校校长,2002年6月任*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2007年12月任*人口学会副会长。2007年1月起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主管工作:负责全面工作。
2、副局长: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出生于北京),1974年6月加入*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69.08——1973.08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1973.08——1976.12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学习1976.12——1985.07*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医师1985.07——1987.03卫生部中医司、国家中医管理局干部1987.03——1989.05国家中医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1989.05——1990.0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干部处副处长(其间:1989.5——1990.5在马尼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学习英语及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程序)1990.08——1994.0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干部处处长1994.09——1998.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其间:1996.4——1997.4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学习卫生管理)1998.02——1998.0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司长1998.08——2002.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司长2002.0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2002.10——2004.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4.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主管工作:分管医政工作。
3、副局长:于文明,男,汉族,1963年6月生,山东单县人,1991年11月加入*农工民主党,1988年8月参加工作,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1980.07——1985.08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学习1985.09——1988.06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学习1988.08——1997.12*中医药报社记者、编辑、部门主任1997.12——2004.03*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2002.06——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002.12——*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3.03——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2007.05——*农工民主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主管工作:分管科技、教育工作。
4、副局长:李大宁,男,汉族,1953年1月生,吉林永吉人,1981年7月加入*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大学学历。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69.10——1978.09黑龙江二龙山农场知识青年1978.09——1982.12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学习1982.12——1984.12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医师1984.12——1986.01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1986.01——1987.07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副院长1987.07——1992.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交流处副处长1992.04——1994.0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1994.09——1997.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1997.10——1998.0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财务司司长1998.08——1998.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副司局级)1998.11——2002.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其间:2001.10——2003.10参加西部地区挂职锻炼,任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2003.12——2004.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负责人2004.04——2005.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司长2005.0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主管工作: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直属机关党委、直属机关纪委、监察审计工作。5、副局长:马建中,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河南温县人(出生于河南郑州),1982年6月加入*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76.08-1978.02:河南郑州十八里河农场工作1978.02-1982.12: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82.12-1987.11:河南中医学院学生辅导员、系党总支干事、学院组织部秘书1987.11-1991.12:河南中医学院组织部副部长1991.12-1994.11: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党委书记1994.11-1998.11:河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一附院党委书记1998.11-2002.08: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其间,2001.02-2002.01在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班学习)2002.08-2003.02: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2003.02-2008.09: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08.03-2008.07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2001-2003年中央党校政治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2008.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主管工作:分管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工作。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确定中医药的形象标志,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充分体现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徽标活动。
1、徽标图案要求简洁明快,寓意适当,积极向上,体现继承与发展,成就与辉煌,文明与发展。
2、体现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科学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人为本和健康的理念。
3、具有传统性、国际性的特点。
4、突出整体效果,识记便利。
1、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Associ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ATCM)
地址:100029北京市和平东街樱花路甲4号会长:佘靖秘书长:李俊德联系电话:64218316
2、*中西医结合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theIntegrationof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地址:100700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会长:陈可冀秘书长:陈士奎联系电话:64010688期刊:*中西医结合杂志
3、*针灸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AAM)
地址:100700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会长:胡熙明秘书长:李维衡联系电话:64030611常设机构:办公室、学术部、咨询培训部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科学考察、针灸临床、继续教育、成果推广、科学普及等。期刊:*针灸
4、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ConstitutionofTheWorldFederationofAcupuncture-moxibustionSocietiesWFAS)
非政府性针灸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总部地址:100700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活动地域:世界范围联系电话:64014411会长:陈绍武秘书长:邓良月机构: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业务范围:组织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促进国际针灸界之间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针灸科学,争取各国针灸合法地位;发展针灸教育;出版针灸学术刊物。期刊:世界针灸杂志
5、*民族医药学会(ChinaAcademicSocietyofNativeMedicineCASNM)
地址:100029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会长:诸国本秘书长:王永炎联系电话:64220890常设机构:秘书处、学术部、外联部、编辑部、科技部业务范围: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学术课题的研讨,科研成果的论证、评估、推广,为民族医药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民族医药学专著、古籍的整理、翻译;开展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推荐优秀民族医药人才;开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6、*医学气功学会(ChinaAssociationofMedicineQigongCAMQ)
地址:100029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会长:龙致贤秘书长:杜洛伊联系电话:常设机构:秘书处业务范围:负责对各省的医学气功组织的业务指导和联系;组织开展医学气功的研究、交流及培训;宣传医学气功,开展气功普及活动;出版医学气功资料及著作。
7、世界医学气功学会(WorldAcademicSocietyofMedicineQigongWASMQ)
总部地址:100029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会长:冯理达秘书长:龙致贤联系电话:常设机构:秘书处业务范围:组织各会员国参加世界医学气功大会和专题讨论会;促进国际医学气功之间的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医学气功科学;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编辑翻译出版医学气功学术专业刊物;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现有*、日本、韩国、美国、法国、丹麦等23个会员国。下设美国、日本、欧洲等5个分会。
8、*中药协会(ChinaAssoci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ATCM)
由原全国中药经济研究会和*中药企业协会合并组成地址:100700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研究院大白楼6层612室会长:张洪魁秘书长:傅晶莹联系电话:64014411转3002传真:64014411转3003常设机构:秘书处业务范围:制定有关中药行业行规行约;对新办中药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前期咨询调研;参与制定本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规范中药行业价格;组织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组织行业技术咨询、培训、协作和技术交流;组织推广中药行业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任务。
9、*药膳研究会(ChinaAssociationofHealth-ProtectionFoodCAHF)
会长:周文泉秘书长:高普联系电话:常设机构:秘书处业务范围:发掘整理药膳文化;收集和掌握国内外药膳科技动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开发和推广药膳科技成果;规范药膳餐馆管理;出版学术刊物。
10、*中医药研究促进会(ChinaAssociationforResearchandAdvancement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CARACTM)
会长:方荣欣秘书长:于生龙联系电话:64265511-2213常设机构:秘书处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著和刊物;开发和推广中医药和中西结合新技术、新成果;主办培训;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辛安里66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64040290(010)64045778
11、*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会长:沙凤桐地址:100005 *北京东城区西总布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5252582
12、*中医药信息研究会(ChinaInformationAssociation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y)
名誉会长:李振吉 会长:贺兴东 秘书长:姚高昇 副秘书长:陈珞珈地址:100700*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联系电话:(010)8404485064014411-3261,3068
13、*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SectionalSocie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eseSocietyofHealthEconomics)
会长:李大宁秘书长:陈珞珈
1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FederationofChineseMedicineSocieties)
1、CN11-2166/R中医杂志2、CN11-2167/R中医杂志英文版3、CN11-2483/R*骨伤4、CN11-2892/R世界针灸5、CN11-2274/R针刺研究6CN11-3519/R*中医药信息杂志7CN11-3554/R*中医基础医学杂志8CN11-3495/R*实验方剂学杂志9CN11-3379/R家庭中医药10CN11-4536/R中华养生保健11CN11-3070/R中医药管理杂志12CN11-2849/R*中医眼科杂志13CN11-3555/R*民间疗法14CN11-1592/R光明中医15CN11-4928/R*结合医学杂志16CN11-4019/R中药研究与信息17CN50-1102/R*中医急症18CN23-1353/R*中医药科技19CN15-1175/R*民族医药杂志20CN41-1162/R中医正骨21CN44-1231/R新中医22CN21-1440/R中医药学刊23CN11-4517/R*保健食品杂志25CN11-5062/R中外健康文摘26CN11-2371/R*医学文摘-中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satcm/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
2003年4月16日,根据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经2003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办公地点为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是时为国务院直属单位;
2008年3月,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归卫生部管理,为其直属机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有关部门起草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政策、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二)依法行使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承担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督工作。(三)依法组织开展对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根据国务院授权,组织协调开展全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活动;组织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四)综合协调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检测和评价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办法并监督实施,综合有关部门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五)起草药品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并监督实施;依法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和药品行政保护制度。(六)起草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并监督实施;负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监督管理;起草有关国家标准,拟订和修订医疗器械产品行业标准、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七)注册药品,拟订、修订和颁布国家药品标准;拟订保健品市场准入标准,负责保健品的审批工作;制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负责药品再评价、淘汰药品的审核和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工作。
(八)拟订和修订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方面的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九)监督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定期发布国家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公报;依法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十)依法监管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特种药械。(十一)拟订和完善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监督和指导执业药师注册工作。(十二)指导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和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工作。(十三)开展药品监督管理和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有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10年8月17日集中曝光了“五十八味益肾胶囊”等33种假药,并警示消费者勿听信网络上的某药品能治疑难杂症的虚假宣传而购买了假药。[1]
新华网北京2010年9月9日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日通报了对霸王(广州)有限公司“霸王男士固发强根洗发液”和“霸王男士固发去屑洗发液”2款产品虚假宣传的查处情况。[2]
郑筱萸
1994年-2006年,1994年-1998年任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1998年-2003年任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2003年-2006年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因干犯受贿和玩忽职守罪于2007年7月10日,被较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邵明立
2006年至今(2008年)
汉族,1951年10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67年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研究员。
曾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2006年6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任卫生部副部长。
政策法规司政策法规司的工作职责是:参与起草、组织拟订药品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组织有关部门起草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并拟订综合监督政策;提出立法规划建议;组织和承担行政规章的审核、协调和发布工作;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和听证工作,承担行政复议、应诉和赔偿等工作;指导本系统法制建设;组织并承担有关新闻发布、宣传报道和报刊出版等工作;负责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负责WTO涉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政策研究;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食品安全协调司食品安全协调司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部门拟订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依法行使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承担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督工作。根据国务院授权,组织协调开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健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研究拟订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重大事故的各种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综合协调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检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协调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承担研究、协调食品安全统一标准的有关工作;组织拟订国家食品安全重大技术监督方法、手段的科研规划并监督实施。收集并汇总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安全形势,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发布办法并监督实施,综合有关部门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部门拟订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依法行使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承担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督工作。根据国务院授权,组织协调开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健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研究拟订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重大事故的各种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综合协调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检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协调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承担研究、协调食品安全统一标准的有关工作;组织拟订国家食品安全重大技术监督方法、手段的科研规划并监督实施。收集并汇总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安全形势,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发布办法并监督实施,综合有关部门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食品安全监察司食品安全监察司的主要职责是: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特大事故的查处,负责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日常管理工作,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单位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重大安全危害因素的监控与整改情况,参加对重大、特大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药品注册司药品注册司的工作职责是:拟订和修订国家药品标准、药用辅料标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产品目录、药用要求和标准;负责新药、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进口药品以及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和再注册;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指导全国药品检验机构的业务工作;拟订保健品市场准入标准,负责保健品的审批工作;负责医疗机构配制制剂跨省区调剂审批与管理;研究提出药品进口口岸并制定药品通关目录;负责药品审评专家库的管理。负责对药品注册品种相关问题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医疗器械司医疗器械司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有关国家标准,拟订和修订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产品的行业标准、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管理目录;负责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和监督管理;负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的管理;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认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地、检测机构、质量管理规范评审机构的资格;负责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库的管理;负责对医疗器械注册和质量相关问题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药品安全监管司药品安全监管司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审定并公布非处方药物目录,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负责药品再评价和淘汰药品的审核工作;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拟订和修订中药材生产、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等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商有关部门制定药物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审核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依法组织和监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依法监管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等;负责药品生产许可、医疗机构制剂许可的监督工作;拟订保健品生产企业许可标准;负责全国药物滥用监测工作;负责对药品安全监管相关问题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药品市场监督司药品市场监督司的工作职责是:拟订和修订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依法监督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组织实施国家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定期发布国家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公告;负责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监督工作,监管中药材专业市场;负责药品广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和交易行为的监督工作,指导保健品广告内容的审查工作;负责医疗器械广告审批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并协调相关司室依法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人事教育司人事教育司的工作职责是:承担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机构编制及劳动工资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有关干部的管理工作;指导本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拟订本系统教育培训规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拟订并完善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监督和指导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注册工作;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际合作司国际合作司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药品监督管理和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负责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对外政策的战略研究,拟订对外工作方针政策;行使外事管
理职能,拟订外事工作规章;管理有关台港澳事务;负责药品行政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智力引进和出国培训工作;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直属机关党委直属机关党委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局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局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指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工作;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离退休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司的工作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待遇分开的原则,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学习、发挥作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丧葬优抚等工作;负责对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承办其他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事宜;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sda/WS01/CL0001/2、politics.people/GB/shizheng/252/9667/9683/3504369.html
*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所)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机构之一。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300余人,正副研究员70余人,*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2人。自国家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以来,该所共有60人获此殊荣。现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部级(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名,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2名。近十年来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共计32名,其中博士后25人,博士2人,硕士5人,引进人才平均年龄约40岁。
药物所
始终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坚持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重点,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医药学现代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肿瘤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抗肝炎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糖尿病药物以及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等领域。
药物所学科齐全,下设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合成、新药开发等研究科室,具有很强的药物研发能力。特别是在天然产物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分子药理学、高通量筛选等领域有明显特色。此外,药物所还建有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筛选中心、院校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11年批准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活性物质发现与适药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药物研究所建立了包括综合大平台在内的多个技术平台,有效增进的研究所的研究能力。
药物所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现有2家全资企业:北京协和药厂、北京协和制药二厂,以及3家控股企业: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所五十多年来,共获科研成果奖261项,已研制上市新药百余种,获新药证书129项,其中以人工麝香、丁苯酞、双环醇、丹参多酚酸、艾瑞昔布等为代表的一类创新药物19项。自1986年国家设立基金制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00余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编写着作350本,已在国内外申请专利500余项。
药物所也是我国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中药学学科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医学重点学科点,并且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药物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承担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教学任务。目前在所研究生300余人,至2011年已培养毕业博士生541名、硕士生538名。
近年来在面向市场经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效益的过程中,药物所所属药厂产值逐年增加。主要产品有:百赛诺、芳活素、紫素、非洛地平片、联苯双酯滴丸、灵孢多糖注射液等,其中一些药物远销国际市场。
药物所与国内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制药公司、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药物所还负责编辑出版《药学学报》、ChineseChemicalLetters(*化学快报)、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亚洲天然产物研究)及ActaPharmaceuticaSinicaB等四种学术期刊。
药物所人将继续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为指引,勤奋钻研、刻苦攻关、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努力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效益和实现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王晓良
王晓良,研究员,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198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方向,并与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疑难病病理生理机制,药物作用新靶点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紧密结合。
杜冠华
杜冠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出生。现任*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物筛选中心主任,兼任*药理学会秘书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亚洲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78—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1998年UniversityofLiege,Belgium博士后,研究神经生物化学。1998年就职于*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1998年回国后主要从事药物发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高通量药物筛选、神经药理学和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兴奋剂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施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X-衍射晶体结构研究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治疗脑血管新药--尼莫地平的研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药氢溴酸莨菪碱获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获198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抗病毒合成药--酞丁安获1988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的研究与开发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葛根素注射液的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抗肿瘤药--甲异靛获199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金水宝的研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变质甘蔗中病毒因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药维胺酯的研制及其在皮肤科上的应用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LEZ-1离心薄层层析仪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抗变态反应新药--色羟丙钠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新药金荞麦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驱绦虫新药--鹤草酚及鹤草芽制剂获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胆碱能神经阻滞新药--樟柳碱获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酯获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靛玉红获198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新药--假密环菌甲素获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甲级奖3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4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7项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2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
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1项
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
对外技术服务项目
化学部分:
1.新药开发中有关技术和情报信息服务;
2.化合物的结构确证及解析;
3.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及工艺改进。
中药成分分析:
1.各种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定性、定量分析测定;
2.中草药及中成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
分析测试:
1.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
2.化学合成物及天然产物结构的光谱测试;
3.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与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4.药物及天然产物中氨基酸成分分析。
药物制剂:
1.药物新剂型的研制与剂型改进;2.制剂的质控研究;
3.处方及工艺改进;
4.新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改进;
5.性及溶出度的研究。
药理毒理:
1.药物的一般药理学研究、药效学研究;
2.药物体内外代谢转化研究及代谢产物分析;
3.药物代谢动力学测试;
4.药物毒理试验(GLP)。
黄量
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的布林莫尔大学、康乃尔大学、韦恩大学和依阿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化学会常务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付主任,《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册主编等职。
梁晓天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化学会理事长,*质谱学会理事长,*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化学快报》(ChineseChemicalLetters)及《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J.AsianNat.Prod.Research)的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名人词典》和《*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研究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的类型和优化;确证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进行结构改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研究;新化学反应和试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及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研究领域:
1.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测定、化学合成和结构改造;
2.计算机辅助合理药物分子设计,寻找和发现新先导物,以及先导物的结构优化和化学合成;
3.多肽、拟肽合成和组合化学研究;
4.生物活性分子系列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5.有关创新药物化学研究部分的系统工作;
6.Metoo型新药的发明和开发研究;
7.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8.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9.药物开发研究和新药报批要求的其它化学工作。
研究方向:
抗癌新药的研制、开发和机理研究;癌的化学预防、癌的分化诱导、癌侵袭和转移、肿瘤耐药、化疗药物减毒增效等;抗癌药物作用新靶标的探讨研究,针对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端粒酶、蛋白激酶等药物作用新靶标研制新的抗癌药物;防治心血管病、促进学习记忆、抗肝炎、生育调控、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新药的研制及相关基础研究;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药物对离子通道亚型功能调节机理的研究。
研究领域:
1.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2.各类药物的一般药理学研究
3.抗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降血压药的药效学试验
4.血脂调节药物的药效学试验
5.抗动脉硬化作用试验
6.观察补肾药物的作用
7.生殖内分泌系统用药的药效学试验
8.抗衰老、增强学习记忆神经药理学研究
9.抗肝炎药物药效学研究
10.神经精神药物药效学
11.心脑血管疾病药效学研究
12.抗糖尿病药物药效学
13.治疗肥胖药物药效学
14.抗炎免疫药物药效学
15.抗过敏药物药效学
16.解热药物药效学
17.抗胃肠道疾病药物药效学
18.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学效学
19.抗痔疮药物药效
20.骨骼肌松弛药物的作用
21.胆结石排石药物
22.治疗尿频、尿急等症的药物试验
23.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7月,是*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其前身是*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创刊)。
本刊为报道我国药学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探讨新理论,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宗旨。发表文章包括药理学、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剂学与抗生素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学术动态与述评等。以本学科从事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药学学报》由*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药学会主办,*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药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期96页,每年第12期刊登全年文题、关键词的中英文索引。名誉主编为宋振玉教授、周同惠院士、梁晓天院士,主编为王晓良教授,副主编为郭济贤教授、郭宗儒教授、刘耕陶院士和张强教授。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各科研及教学等单位的75名药学专家组成,其中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54人。编辑部有专职人员9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学位4人),负责编辑出版每期学报。
本刊每期均能在标注的时限内出版,并按国际编辑规范,对论文的标题、作者、文摘及参考文献等均有完整的信息。为便于国际交流,发表论文的图、表及参考文献均以英文表示,文后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并刊登国内外的英文来稿。
百拇医药网(100md/)2000年10月开通,提供的医学行业的信息搜索,主要包括分类搜索,网站搜索,论文搜索,站内信息搜索,栏目搜索,图片搜索,医药词典搜索,新闻资讯搜索等。每种搜索都支持简单关键词查询和多词汇查询,并提供普通模糊查询与关键词精确查询。站内信息搜索分中草药知识,疾病症状,西医知识,保健知识,政策法规等,按关键词或全文搜索;图片搜索提供有中草药类、生理解剖类、疾病类共几万张;医药词典包括中西药的药名、别名、处方名、商品名、英文名、拉丁名,中草药原动植物拉丁名,化学原料拉丁名、医学术语、医药相关缩略词;新闻资讯,可按日期浏览。网站还提供分类检索,设有综合网站、养生保健、性科学、疾病与治疗、医学、药物、传统医药、医药商务、咨询、求助、交流、新闻媒体、医院诊所、医药企业、机构、组织、法规、期刊杂志、教育、其他参考等栏目。此外,网站行业搜索还链接了国外一些著名的医学数据库及相关的医学网站。